回上列表
中國23年專項債額度有望提前下發,Q2及6月經濟數據將於本週披露
2022/07/11 09:00

上周A股上證指數小幅下跌0.9%,市場情緒邊際降溫,板塊及個股份化加大,主要源於國內多地出現新增病例加大疫情不確定性、以及央行連續5天30億元的縮量逆回購操作引發市場對流動性預期的分歧。不過成長板塊受到產業高景氣的支撐仍然延續結構性行情,創業板指和科創50指數單周分別上漲1.3%和1.4%。近期市場出現多重擔憂。首先資金面上,上周央行連續5天進行30億元的7天逆回購操作,一改2021年1月底以來的100億元及以上規模的操作,加大了市場對於流動性預期的分歧。我們認為央行此舉並非代表政策收緊,更多意在打擊金融機構加槓桿的行為、引導市場利率從偏低水準回歸至政策利率附近波動,在經濟壓力仍然較大的背景下,貨幣政策仍將延續寬松基調,關於支持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的結構性工具將繼續推進落地;並且,權益市場流動性壓力也不大,近兩周新成立偏股型基金份額回升至周均100億份以上水準,北上資金和融資餘額均延續淨流入。

其次,各地散點疫情復發,前期強勢的線下消費回落,且在全球衰退預期帶動之下資源品也出現回調。近期上海、北京、廣東、山東、安徽等多地出現本土聚集性疫情,北京和西安均發現傳染性更強的奧密克戎變異株BA.5.2分支,西安已於7月6日起實施7天臨時性管控措施。國內疫情防控壓力邊際增加,線下場景消費的修復預期再受壓制,上周中信消費者服務、食品飲料、商貿零售、交通運輸等行業均迎來2-5個百分點的向下調整。不過,國內防疫政策逐步放寬的趨勢仍然延續,繼通信行程卡「星號」取消後,7月8日起行程卡查詢結果的覆蓋時間由14天縮短為7天,跨省出行的可行性以及人員流動頻次有望受益提升,因此,我們認為中期疫後復蘇仍然是大趨勢,但整體節奏和幅度受制於實際疫情形勢的變化。
此外,政策面,彭博社報導,中國財政部考慮允許地方政府今年下半年發行 1.5 兆人民幣(約新台幣 6.7 兆元)的特別債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基礎設施融資,支撐陷入困境的中國經濟。6月當月新增專項債1.37萬億,1-6月合計發行政府專項債3.41萬億,完成全年進度93%。近期監管要求地方申報2022年第三批專項債項目,新基建、新能源項目納入申報範圍。預估今年抗疫支出增加(1.5萬億)和土地出讓金減少(1.3萬億)合計2.8萬億。除提前發現專項債額度外,預計財政缺口還可通過加大發現政策性金融工具彌補,6月29日召開的國常會上決定,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等籌資3000億元,此前6月1日的國常會上曾提出要調增政策性銀行8000億元信貸額度。這兩者均為金融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的舉措,而背景則是中國經濟面臨壓力,需要將基建作為逆週期調節的抓手。

外圍市場劇烈波動,海外步入衰退週期,國內在疫後修復和刺激政策雙重加碼之下,經濟企穩回升。近期市場關注到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下跌,但忽視了分化也在加大這一事實。外需主導的品種(原油、銅、鋁等)跌幅更大;而國內需求主導的品種(螺紋鋼、水泥、玻璃等)相對抗跌甚至出現小幅回升。從宏觀到中觀的數據都在顯示國內經濟在復蘇途中。近期儘管各地散點爆發疫情,但管控力度更為精准、防控實際上是邊際放鬆的,高頻數據也反映疫情並未打斷線下消費的恢復。4月底以來的修復中,公募基金髮行並未明顯放量,增量資金主要來自北上資金和槓桿資金。海外衰退風險上升和國內經濟企穩回升的兩個趨勢之下,買入中國資產成為外資的最優避險策略,這也是6月反彈延續的基礎。不僅北向資金在交易內強於外的預期,實際上是內外資加速共振,兩融略微滯後北向同步變化,且買賣力量持續時間更長,規模更大。進入7月,北上資金的流入明顯放緩,5、6月北上資金日均淨流入分別為9.9億元、36.5億元,7月至今縮量至7.1億元,但兩融淨流入的規模還在創新高。

本週市場將迎來兩類重磅數據:一是美國CPI數據恐影響美聯儲後續加息路徑,二是國內二季度及6月經濟數據恐引起市場對經濟修復程度及政策力度預期的變化。但需注意到,國內經濟企穩向好、宏微觀流動性整體趨穩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若財政增量政策能持續出臺,風險偏好內部有望受到提振,但外部抑制因素過多,因此需要在行業輪動中尋求確定性和性價比較高的主線。結構上看,業績高增長或者改善預期更強的方向更具向上彈性。具體包括:1)一是關注高景氣產業新能源行業(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等),據7月9日乘聯會公佈的汽車銷量數據,6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53.2萬輛,同比和環比增速分別為130.8%和47.6%,滲透率升至27.4%,續創新高;2)基本面反轉利潤改善的生豬養殖行業,自繁自養生豬養殖利潤自6月底以來已連續2周回正,7月8日當周升至555元/頭,同期生豬市場價有所回升,生豬飼料平均價進一步回落,養殖利潤持續修復預期升溫;3)中下游製造業利潤率有望邊際修復,6月國內PPI同比增速降至6.1%,較前值繼續下降0.3個百分點,疊加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普遍調整,中下游製造業面臨的成本壓力有望持續緩解。
 
免責聲明
 
本焦點報告(連帶相關的資料)由元大證券(香港)有限公司 (“元大證券(香港)”) 撰寫。本焦點報告的資料來自元大證券(香港)相信可靠的來源取得,惟元大證券(香港)並不保證此等資料的準確性、正確性及或完整性。本焦點報告內容或意見僅供參考之用途,並不構成任何買入或沽出證券或其他金融產品之要約。本焦點報告並無顧慮任何特定收取者之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風險承受程度,投資者在進行任何投資前,必須對其投資進行獨立判斷或諮詢所需之獨立顧問意見。本焦點報告內所提及之價格僅供參考之用途,投資產品之價值及收入可能會浮動。本焦點報告內容或意見可隨時更改,元大證券(香港)並不承諾提供任何有關變更之通知。元大證券(香港)及其董事、行政人員和雇員可能有在本焦點報告中提及的證券的權益和不就其準確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陳述及不對使用本報告之資料而引致的損失負上任何責任。
 
版權所有                 
未經元大證券(香港)事先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為任何目的複製、發出、發表此焦點報告,元大證券(香港)保留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