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列表
中美關係再現階段性緩和信號,14號文推動中國新一輪房改
2023/10/30 08:23
中美關係再現階段性緩和信號,14號文推動中國新一輪房改:上周全球市場多數下跌,中國權益市場逆勢反彈,其中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分別上漲1.16%、2.09%,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指數分別上漲1.32%、3.93%。行業板塊方面,本周農林牧漁、醫藥、食品飲料領漲,水利建設板塊大漲。上周北向資金累計淨流出20.92億,周中,北向由單日淨流出轉為單日淨流入。滬深兩市成交額由7400億增長至9000億附近,交易明顯更加活躍。兩市融資餘額小幅度增長至15390億元。海外方面,在國際地緣局勢不確定性抬升的背景下,上周風險資產震盪回落,美股標普500指數下跌2.5%,10Y美債利率單周小幅回落9bp至4.84%。美國關鍵科技企業三季度財報不及預期,大型科技股持續下跌,科技股的調整帶動三大股指的調整;此外,美國三季度GDP喜憂參半,一方面数据表現亮眼,經濟韌性繼續支撐市場對聯儲維持高利率的預期,另一方面,三季度GDP主要拉動項的消費支出實則受到季節性服務需求釋放的影響,四季度可持續性有限,兩方面均壓制美股表現,美股調整壓力進一步加大將影響A股反彈空間。
近期中美外交層面互動頻繁,外部風險偏好有所緩釋,關注11月中美兩國元首或會面。10月以來中美之間互動頻繁,10月9日習近平主席會見美國國會參議院多數党領袖舒默率領的美國國會參議院兩黨代表團,10月12日,央行行長潘功勝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出席世界銀行年會期間,先後會見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美國財長耶倫,雙方就全球經濟金融形勢、中美央行合作等議題交換了意見;10月24日和25日,中美經濟工作組、中美金融工作組分別舉行了第一次會議,雙方就兩國及全球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兩國貨幣和金融穩定等問題進行了溝通。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訪問了美國。在三天行程中,王毅外長與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會見,並先後同布林肯以及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會談會見。今年11月12日至18日APEC領導人峰會將於美國三藩市舉行,屆時中美兩國領導人存在會面的機會,將推動資本市場風險偏好進一步改善。
近期中國宏觀政策密集釋放積極信號,11月政策層面關注點在於萬億規模的新增國債的落地、貨幣端給予流動性支持。10月以來財政政策在穩增長、防風險層面均有推動,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10月24日中央財政增發1萬億元國債,時隔23年再度年內調整赤字,凸顯當前高層對提振經濟的決心。二是地方化債持續推進,10月以來特殊再融資債券已發行規模達到8403.57億元。從目前已發行情況看,部分省份發行規模超預期以及各省之間地方債務限額空間的充分利用,預示本輪特殊再融資債的實際發行量可能會超出此前市場預計的1萬億-1.5萬億元。三是11月或提前下發2024年新增專項債額度,可提前下達新增地方債務限額最高可達2.71萬億元。
近期,《關於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國發【2023】14號文)文件引發市場關於新一輪“房改”開啟的討論。值此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之際,房地產行業新模式的內涵又引起關注。“在大城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提高保障性住房在住房總供給中的比例,解決工薪收入群體住房困難,穩定工薪收入群體住房預期,為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提供住房支撐。推動建立房地產業轉型發展新模式,讓商品住房回歸商品屬性,滿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推動房地產業轉型和高品質發展。”指導意見明確了發展保障性住房的目的,一是解決部分群體的住房難問題,實現“居者有其屋”;二是穩定“房住不炒”預期,保障性住房將剝離金融屬性,回歸居住屬性;三是助力構建 “低端有保障、高端有市場”的新格局,未來基本的剛性居住需求將主要由保障性住房來滿足,商品房則主要面向改善性需求。
從今年3月下旬以來,A股增量資金持續呈現淨流出狀態,主要股指不斷走弱。10月23日跌至年內新低,雖然有“萬億國債”利好提振,市場短期出現反彈,但反彈過後仍有被動減持需求要被滿足,這將制約市場短期反彈空間。從中長期來看,“萬億國債”利好有望改善A股上市公司盈利狀況,提振投資者對經濟增長信心,有助於北向資金和保險等中長期資金入市,有利於改善資金面狀況。後續三方面積極因素有望驅動市場震盪上行:其一,近期中美高層互動頻繁釋放暖意,若APEC峰會兩國元首實現會晤,將推動市場風險偏好進一步改善;其二,年末財政積極發力意味著政策層對經濟的訴求在提升,後續國內還將召開多個重要會議,增量政策落地值得期待;其三,中央匯金的增持行為有望延續,同時二級市場淨減持放緩和上市公司密集回購等,A股微觀流動性呈現改善。建議關注Q3業績回暖的TMT細分產業,此外華為手機、算力、汽車等產業鏈仍可持續關注。
版權所有                 
未經元大證券(香港)事先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為任何目的復制、發出、發表此焦點報告,元大證券(香港)保留一切權利。